(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几年行业洗牌重塑,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呈现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三巨头”竞争状态,三家企业占据95%的市场。按照互联网企业“拉新、留存、转化”的玩法,随着行业进入成熟稳定期,企业便不再烧钱补贴用户,而是开始向用户侧“收割”。近一两年,“共享单车又涨价了”的话题不时在网上引发讨论。目前部分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已经涨至1小时4.5元,被用户抱怨价格已贵过公交与地铁。(6月8日红星新闻)
共享单车的市场定位是短途出行,一般在三至五公里以内,其具有公共交通的属性,乃是公交地铁的有益补充,可以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价格标准也相对较低,一经推出就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可是,如今共享单车连番涨价,甚至比公交地铁还贵,失去了性价比优势,遭到用户的吐槽不满。那么,贵起来的共享单车,不知未来“钱景”几何,还能继续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吗?
在共享单车面世之初,以其节省资源的绿色环保特征,别具一格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吸引了大众眼球,迅速聚拢起海量用户,一度成为“共享经济”的代名词。在高峰期,曾经有上百家共享单车平台,经过多轮淘汰后,硕果仅存的平台不多了,且形成了三巨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可见,在市场局势明朗、竞争趋弱的情况下,平台已经不需要再玩“烧钱”游戏了,收费回归正常化,实现盈利就成为新的目标了。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开启“涨价模式”,乃是必然的选择,毕竟平台是为了赚钱,不可能一直忍受亏损。此前,共享充电宝也是采取一样的涨价步骤,通过连续上调价格,使得共享充电宝快速扭亏,实现了盈利,甩掉了共享经济赚不到钱的帽子。现如今,共享单车是想复制共享充电宝的成功道路,利用涨价达到减亏、盈利的效果,只不过,这个难度有些大,共享单车未必能够走通。
众所周知,共享充电宝属于刚需,消费频次高,一旦手机电量过低,用户就陷入焦虑状态,共享充电宝可以满足需求,所以即便不断涨价,有充电慢、不易归还等诸多不便条件,照样有很多用户会使用。但是,共享单车却不同,其属于低频消费,且有公共自行车、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替代品,一旦费用上涨过多,用户就可能弃用,改选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按照绝大部分用户的比价原则,共享单车的价格上限,就是公交地铁,所以在失去价格优势后,共享单车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因此,平台需要考虑用户的承受力,在上调价格时,要把握好分寸,不宜太高。同时,平台也要开源节流,积极拓宽其他收入途径,增加增值服务,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在涨价一条路上吊死。(江德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