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基金似是“泥牛入海”的沉沦,反而对ETF形成了推波助澜的力量。
(资料图)
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股票型ETF规模攀至1.13万亿元,不到4年时间实现翻倍。与此同时,百亿级ETF产品不断涌现,各类主题型ETF更是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万亿盛况中,ETF的一些发展问题也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摆脱“只赚热闹不赚钱”的窘境、如何避免成为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工具、如何消除发行与市场高点如影随形的现象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ETF应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而非基金公司比拼资源、提升规模的战场。
七成新发ETF规模腰斩
从宽基独霸天下,到行业ETF异军突起,股票ETF发行的火热可见一斑。如今,抢赛道、拼规模正成为公募基金公司布局ETF的重要手段。同一赛道的主题ETF往往被数家基金公司同时盯上,除了争抢申报,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阶段还执着于规模的较量。
今年以来,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带来相关国企估值重估,中字头央企板块持续发力,引爆央企主题基金产品的发行销售。继首批4只央企主题ETF在5月成功发行后,6月16日又一只央企主题ETF宣布募资金额达到20亿元上限,这也意味着5只央企主题ETF的成立规模均达到了20亿元的上限。
作为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股票型ETF,央企主题ETF的成功募集被认为为央企板块带来了大量增量资金,从而提升板块估值。
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央企股东回报指数不涨反跌,相关股价走势也大开大合,月度最大回撤达12%。“从过往经验来看,首批主题ETF获批后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显著,市场的关注度也相对更高。ETF发行的情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场的涨跌表现。尤其是对于本身估值较低、市场关注度不高的领域,一旦出现增量资金的变化,股价表现也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就上市前后ETF基金的表现来看,各ETF跟踪指数在上市前多有明显跑赢市场阶段,而上市后跟踪指数的超额收益反而会出现下降。”金鹰基金权益研究部宏观策略研究员金达莱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上述4只央企主题ETF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缩水,其中2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规模接近腰斩。
央企主题ETF规模的大幅波动,是当下ETF市场过度追求规模而形成的缩影之一。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成立的38只股票型ETF中,有37只的最新份额相比成立时有所缩水,其中26只规模腰斩,占比高达近七成。甚至有不少ETF成立不久就沦为迷你型基金,今年以来新成立的股票型ETF中有7只最新规模已不足5000万份。据了解,ETF成立之初会有一部分“帮忙资金”进场,但停留时间较短,行情不好叠加“帮忙资金”撤出加剧了ETF上市后缩水的幅度。
业内人士指出,股票型ETF市场存在先发优势效应,基金管理人贴身肉搏抢先获得主题ETF的首批发行资格后,通过做大先发产品,吸引更多大资金参与,以便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当某只行业主题ETF规模迅速做大后,其他同类型ETF在规模上往往难有增长潜力,甚至难逃清盘命运。
规模情结作祟背离初心
在ETF发展浪潮下,过度追求发行规模,正是基金公司激烈竞争的重要体现之一。
今年以来,A股市场以震荡行情为主,权益类市场整体表现不佳,股票ETF备受资金青睐,份额与规模收获双增长。此外,ETF凭借费率低廉、透明度高、交易灵活等优势,成为投资者参与基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品种。截至6月16日,600余只股票型ETF规模达1.13万亿元,不到4年时间实现翻倍,ETF发展迎来了高速期。
根据统计数据,百亿级股票型ETF产品不断涌现,总数量达到了25只。而在2019年底,百亿级股票型ETF产品数量仅有13只,规模最大的仅为462亿元。
规模的快速扩张,被认为是更多投资者认识与接纳ETF,以及国内ETF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显然有点牵强,是规模情结在作祟。在ETF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内基金管理人过于注重规模的高速增长,反而忽略了ETF在资产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
梳理行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国内ETF具有追逐市场热点高位发行、产品同质化严重、主题过于细分等特点。不少行业主题ETF发行的节点基本都与该行业高位相吻合,也就是行业股价表现最亢奋的阶段,相关主题ETF成功发行上市后,也就难免伴随行业出现回调,造成不少持有人被套牢的局面。
与此同时,市场还频现相同标的产品组团发行的现象,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比如,目前全市场跟踪中证500、沪深300和创业板的ETF产品分别有19只、18只、13只。
此外,国内主题ETF产品过于细分,可谓五花八门,但不少产品却较为鸡肋。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ETF市场缺乏多样化的产品,例如基于因子的ETF、杠杆ETF等。一位指数基金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国内Smart Beta指数产品整体规模较小,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是市场培育力度不足,投资者理解并不深刻。
误将ETF当成股票炒
在国内,不少投资者将ETF投资等同于“股票买卖”,这也较大程度上放大了ETF对于市场的助涨助跌作用。
近年来,ETF持有人“散户化”趋势明显。2021年之前,股票型ETF的持有人还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尤其是一些规模大、跟踪主流宽基指数的宽基类ETF,机构投资者占比很高,比较典型的如沪深300ETF、国证2000ETF,2020年机构投资者平均持有比例超90%。
随着行业主题ETF数量越来越多,这个局面也发生了变化,个人投资者逐渐成为ETF投资主力军,并将ETF作为“冲锋陷阵”以博取短线投资收益的利器。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股票型ETF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比例在2019年、2020年分别为37%、42%,但这一数据在2021年、2022年均已超出50%。
“ETF单日换手率接近5%,而海外市场ETF换手率则低于1%,这并不符合目前监管鼓励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华南某公募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
ETF持有人“散户化”的特征,叠加行业主题ETF的大量发行,被认为加剧了相关板块的波动。反观机构投资者,其对ETF的认识更加深刻,部分FOF基金经理直接在投资组合中用来取代主动权益基金,根据市场热点的轮动动态配置ETF组合。
“在投资回报上,ETF真的会比主动权益基金好吗?”上述华南公募人士表示,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ETF或许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但ETF作为资产配置工具的价值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数据显示,ETF基金价格指数虽然在3年、5年的区间回报率弱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但在1年、2年的区间回报率却好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ETF是资产配置的工具之一,但常常被宣传为业绩优于主动型基金,这显然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该华南公募人士表示。
基金公司需提高专业性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只涨不跌的标的,任何标的的表现总有高低点。将这些标的组合在一起,让其起到相互对冲的作用,投资者因此既能享受不同标的轮动上涨的红利,同时又能避免押注单一标的面临暴跌的巨大风险,这正是ETF产品设计的初衷。
ETF既为资产配置的利器,那么公募基金管理人更应淡化规模情结,通过差异化竞争去挖掘稀缺性的价值。
“ETF有助于活跃市场交易,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长期来看,ETF也是市场不可或缺的工具。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ETF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上述华南公募人士说。
在他看来,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说,ETF可以丰富公司的产品形态,完善产品布局,但仅仅是为了占据一席之地而盲目扩张ETF规模,长远来说这是对公司的一种伤害。
针对ETF存在的同质化、散户化等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还应结合市场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提高ETF产品的投资价值和竞争力。
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表示,短期来看,扎堆发行同一热门主题或行业的ETF产品,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但对于一些“凑热闹”的产品来说,长期来看可能对基金公司自身和整个ETF行业的发展造成伤害。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看来,有些ETF发行时候热热闹闹,运行阶段冷冷清清,是基金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够专业导致的结果。基金公司没有体现出专业性,而是随着市场投资人的“聚焦”,跟风炒概念,并利用概念来吸引基民购买产品,风头一过便繁荣不再,因此基金公司有必要提高其专业性。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一方面,国内ETF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应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高ETF产品的投资价值和竞争力。
标签: